首页| 本网原创| 四川| 市州| 国内国际| 理论| 太阳鸟时评| 视觉| 资讯| 政企| 财经| 房产| 汽车| 教育| 环保| 文旅| 社区
您当前的位置:国内国际频道  >  中国新闻

香约庆阳 包容天下丨北石窟寺:千年石语,诉说陇东故事

2024年06月12日 17:49:53 来源:中国甘肃网 记者 孙珩力 编辑:卓灵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孙珩力

“永平二年(509年)春正月,泾州沙门刘慧汪聚众反,诏华州刺史奚康生讨之。”据《魏书·世宗纪》记载,这一年,覆钟山下的北石窟寺及165窟正式创建。

6月10日,“香约庆阳,包容天下”全国百家媒体记者庆阳行大型采访活动走进北石窟寺,去见证和感受独属于千年石窟的历史变迁与艺术魅力。

岩壁上的史诗

北石窟寺地处庆阳市西南25公里处的蒲、茹两河及董志塬、屯字塬和太平塬三塬的交汇处。自北魏永平二年(509)创建以来,历经西魏、北周、隋、唐、宋各代扩建增修。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窟分为上中下三层,集中分布在南北长120米、高20米的黄沙岩涯面上,窟龛密集,形如蜂房。现存开凿的窟龛308处,其中包含了大小雕像及彩塑约2429尊,以及石碑、题记等丰富的文物。

其千姿百态的石雕艺术浓缩陇东汉唐文化的精华,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繁荣昌盛的见证,更是中华文明开放包容,交流互鉴的历史见证,为研究陇东地区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和民俗文化等方面提供了宝贵资料。

“编号165窟是其中最大、营造最早、保存最好的一窟,其内部有7尊高达8米的立佛像,展示了盛唐时期的艺术风格。”

该窟以七身立佛为主体,配以胁侍菩萨、弥勒菩萨、乘象菩萨和阿修罗天等,四壁和窟顶浮雕佛传故事及佛本生故事,整窟气势磅礴,布局严谨。

据悉,北石窟寺作为陇东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石府寺遗址,在全国石窟寺文化遗产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和代表性,也是丝绸之路上的一处重要文化遗存。

守护史诗之光

“北石窟寺的岩石结构属于白垩系砂岩层理,层与层之间易于分离。同时,该区域地质夹层主要由泥质物质构成,岩石整体结构较为疏松,稳定性较差。”

特殊的岩石结构与地理位置让北石窟寺极易受到自然力的破坏。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甘肃省博物馆文化工作队在覆钟山下发现了北石窟寺,并对荒废多年的北石窟寺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和抢救性保护工作。其中包括加固危岩、清理积沙、修建栈道等,确保了石窟群的基础稳定,拉开了北石窟寺勘察活动的序幕。

经过抢救性保护,北石窟寺的文物保存环境初步得到改善,自此,北石窟寺保护工作开始以保护维修和基础建设为主。1999年3月,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了北石窟寺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北石窟寺文物保护进入新阶段。

近年来,随着保护研究工作的深入,北石窟寺保护工作从抢救性保护逐步向抢救性和预防性保护并重转变。

“石窟寺受雨水渗漏的影响最大,所以我们在石窟寺上部搭建了顶棚。”为了让石窟文物受到更好的保护,这几年,北石窟寺陆续开展了戏楼修缮、抢险加固、洞窟稳定性加固等一系列保护工程。同时,还加强环境监测,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石窟进行实时监控和数据分析。

“关于石窟文化的数字化呈现与保护工作,目前还在进行当中 。”作为文物保护的重要部分,针对北石窟寺文物的永续留存问题,北石窟寺文物保护研究所和敦煌研究院正在积极筹备与推进中。

讲好石窟文化

加强服务设施建设,整合资源。北石窟寺文化生态旅游区建设自2015年启动以来,持续推进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旅游文化浮雕墙、绿意盎然的文化苑广场、典雅的六顺亭、坚实的护坡等,将陆续建成,为广大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

不局限于传统的旅游观光模式,更在文旅融合上展现新气象。

据介绍,敦煌研究院与北石窟寺文物保护研究所联手打造“北石窟寺文创陈列中心”,推出了一系列与石窟文化紧密相连的文创产品。这些产品不仅还原了石窟艺术的精美绝伦,更融入了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让游客在欣赏的同时,深入体验北石窟寺的历史与文化。

“我们非常荣幸能带着北石窟寺的文创产品参加这次展销会,期待通过这个平台,让更多人领略到石窟文化的魅力,并爱上它。”北石窟寺展区工作人员姚瑞娟说。

在6月10日的甘肃省非遗宣传展示系列活动中,北石窟寺的宣传展板成为焦点。它向来自全国各地的商客及当地居民详细介绍了北石窟寺的保护历程和各朝代的石窟艺术,让更多人了解到这座千年古寺的深厚底蕴。

为了进一步推广石窟文化,北石窟寺还举办和参加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石窟艺术展览、非遗进校园、石窟研学等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参与。他们在这里不仅可以欣赏到石窟艺术的独特魅力,还能亲身参与其中,深入体验石窟文化的内涵。

北石窟寺,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古寺,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探访和了解。


相关新闻